币圈创业者不用发币也能发财,谁在为泡沫买单?

2025/10/31 12:54
🌐zh-Hans

创始人笑了,投资者慌了。

币圈创业者不用发币也能发财,谁在为泡沫买单?
创始人笑了,投资者慌了。


撰文:Jeff John Roberts,福布斯

编译:Saoirse,Foresight News


创业圈总在传颂这样的故事:创始人多年苦心经营、不懈拼搏,最终在自己创办的企业上市或被收购时,跻身千万富翁行列。这样的财富故事在加密货币领域同样常见,只不过,在这里实现巨额收益的路径往往要短得多。


举个典型例子:Bam Azizi 于 2020 年创立了加密支付公司 Mesh,今年该公司完成了一轮 B 轮融资,筹集到 8200 万美元(几个月后又进行了追加融资,总融资额达到 1.3 亿美元)。按常规逻辑,A 轮或 B 轮融资的资金几乎会全部用于初创企业的业务扩张。但在这个案例中,这轮融资里至少有 2000 万美元直接落入了 Azizi 个人腰包。


这笔收益来自「股权二手转让」—— 即投资者购买创始人或其他早期参与者持有的公司股份。这类交易意味着,当初创企业宣布融资消息时,公司实际拿到的资金往往低于标题中宣称的数额;更关键的是,创始人无需等上数年才能将股份变现,而是一夜之间就实现了财富自由。


这未必是件坏事。在回应关于 Azizi「意外暴富」的置评请求时,Mesh 的发言人提到了公司近期的亮眼成绩 —— 包括与 PayPal 达成合作、推出人工智能钱包等,以此证明公司运营状况良好。尽管如此,创始人通过股权二手转让提前套现(这是当前加密货币牛市的普遍现象),导致部分创始人在公司尚未真正证明自身价值(甚至可能永远无法证明)的情况下,就已积累起巨额财富。这不禁引发疑问:此类套现是否会扭曲创业激励机制?加密货币领域普遍存在的「快速致富」文化,又是否合理?


洛杉矶一处价值 730 万美元的建筑群


Mesh 创始人 Azizi 并非唯一在当前火爆的加密货币市场中「早涝保收」的创始人。这场牛市始于去年,期间比特币价格从 4.5 万美元飙升至 12.5 万美元,行业热度居高不下。


2024 年中期,加密社交平台 Farcaster 完成了一轮令人瞩目的 A 轮融资 —— 金额达 1.5 亿美元,由风投公司 Paradigm 领投。值得注意的是,这 1.5 亿美元中,至少有 1500 万美元用于收购创始人 Dan Romero 持有的二手股份。Romero 是加密货币巨头 Coinbase 的早期员工,早在该公司上市前就持有股权,对于自己的财富,他从不刻意低调。在接受《建筑文摘》采访时,他透露自己正斥巨资翻新位于威尼斯海滩的房产 —— 这处由四栋建筑组成的建筑群价值 730 万美元,《建筑文摘》将其比作「一座小型意大利村庄」。


不过,房产翻新一帆风顺,Farcaster 的发展却不尽如人意。尽管初期势头尚可,但据报道,这家初创公司去年的日活跃用户不足 5000 人,如今更是远远落后于 Zora 等竞争对手。对于 Farcaster 的业绩表现,以及自己出售二手股份的行为,罗梅罗多次拒绝回应置评请求。


尽管 Farcaster 筹得 1.35 亿美元(1.5 亿美元减去 1500 万美元创始人套现金额),但其困境并非个例。在加密货币领域乃至整个风投行业,投资者都清楚:初创公司失败的概率远高于成长为行业巨头的概率。


Omer Goldberg 是另一位借股权二手转让热潮获利的加密货币创始人。据一位参与交易的风投人士透露,今年早些时候,他创办的区块链安全公司 Chaos Labs 完成 5500 万美元 A 轮融资,其中 1500 万美元直接成为 Goldberg 的个人收益。Chaos Labs 得到了 PayPal Ventures 的支持,如今已成为区块链安全领域的重要声音,但 Goldberg 与 Chaos Labs 均未回应置评请求。


风投人士及一位接受《财富》采访的加密货币创始人表示,Azizi、Romero 和 Goldberg 只是近期股权二手转让受益者的冰山一角。出于维护行业人脉的考虑,这些消息人士均要求匿名。


投资者指出,受加密货币市场热度推动,股权二手转让(在人工智能等其他热门初创领域也有发生)正呈上升趋势。Paradigm、Andreessen Horowitz、Haun Ventures 等风投公司都在争相参与相关交易。


在这样的背景下,风投公司若同意将创始人的部分非流动性股份变现,就能争取到某轮融资的领投权,或确保自己在交易中「有一席之地」。这类交易通常的运作模式是:一家或多家风投公司在融资过程中收购创始人股份,并长期持有,期待未来能以更高估值卖出。在部分案例中,初创公司的早期员工也有机会出售股份;但在另一些案例里,创始人套现的消息对员工完全保密。


对投资者而言,股权二手转让存在不小风险:他们获得的是普通股,其附带权利远少于融资轮次中常见的优先股。与此同时,加密货币行业素来有「承诺过多、兑现不足」的历史,股权二手转让也引发了一场争议:早期创始人应获得多少回报?这类交易是否从一开始就会影响初创公司的未来发展?


加密货币创始人「与众不同」


对长期观察加密货币行业的人来说,创始人在牛市中狂揽巨额财富的场景或许似曾相识。2016 年,ICO 热潮席卷行业,众多项目通过向风投公司和公众出售数字代币,筹集到数千万甚至数亿美元资金。


这些项目通常承诺「开拓区块链的革命性新用途」,或「超越以太坊成为全球计算机」—— 他们宣称,随着项目吸引更多用户,代币价值也会水涨船高。如今再看,这些项目大多已「销声匿迹」。部分创始人仍在加密货币行业的各类会议中露脸,但另一些人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。


一位风投人士回忆,当时的投资者曾试图通过「治理代币」约束创始人行为。理论上,持有治理代币的人有权对项目发展方向投票,但实际操作中,这种约束几乎形同虚设。


「它们名义上叫『治理代币』,实际上根本起不到治理作用。」这位风投人士无奈地表示。


到 2021 年下一轮加密货币牛市时,初创公司的融资模式开始向传统硅谷模式靠拢 —— 风投公司获得股权(不过以认股权证形式进行的代币销售,仍是风投交易的常见组成部分)。在部分案例中,创始人也像现在这样,通过股权二手转让提前获得巨额收益。


支付公司 MoonPay 就是典型例子:该公司在一轮 5.55 亿美元融资中,高管团队套现 1.5 亿美元。两年后,这一交易引发轩然大波 —— 有媒体调查显示,2022 年初加密货币市场崩盘前夕,MoonPay 首席执行官斥资近 4000 万美元在迈阿密购置了一套豪宅。


NFT 平台 OpenSea 的情况也类似。这家曾备受瞩目的初创公司在多轮融资中筹集了超过 4.25 亿美元,其中很大一部分通过股权二手转让流入创始管理团队口袋。然而到 2023 年,NFT 热度骤降、几乎无人问津,OpenSea 本月宣布将转向新战略。


「你这是在搞个人崇拜」


考虑到加密货币行业的动荡历史,人们难免疑惑:为何风投公司不要求创始人接受更传统的激励机制?正如一位风投人士所说,传统机制下,创始人在 B 轮或 C 轮融资时能获得足够资金解决房贷等生活压力,但要想拿到「巨额回报」,必须等到公司成功上市或被收购。


高礼律师事务所(Cooley LLP)合伙人 Derek Colla 曾参与设计多笔加密货币行业交易,他表示,加密货币领域的规则本就「与众不同」。他指出,与其他初创领域相比,加密货币公司「轻资产运营」—— 这意味着,原本可能用于购买芯片等硬件的资金,现在可以直接分配给创始人。


Colla 补充道,加密货币行业高度依赖「网红营销」,愿意为创始人「砸钱」的人不在少数。「本质上,你这是在搞个人崇拜。」他评价道。


专注于股权二手转让的 Rainmaker Securities 公司首席执行官 Glen Anderson 认为,创始人能提前获得巨额收益,核心原因很简单 ——「他们有这个条件」。「无论是人工智能还是加密货币,很多领域都处于炒作周期中,」Anderson 说,「在这种市场环境下,只要故事讲得好,就能卖出高价。」


Anderson 还表示,创始人出售股份,并不意味着他们对公司的未来失去信心。但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是:如果创始人试图打造的公司可能「一事无成」,他们是否在道德上有资格获得八位数的财富?


律师 Colla 则认为,这类套现不会磨灭创始人的创业热情。他举例说,MoonPay 创始人曾因购置豪宅遭媒体口诛笔伐,但如今公司业务依然蒸蒸日上;而 Farcaster 之所以陷入困境,并非因为创始人 Romero「不够努力」—— Colla 表示,Romero「比任何人都拼」。


不过 Colla 也承认,最优秀的创业者通常会选择长期持有股份 —— 他们相信,等到公司上市时,股份价值会远高于现在。「真正顶尖的创始人,不会选择在二手市场出售股份。」他说。

📅Diterbitkan:2025/10/31 12:54
🔄Dikemas kini:2025/10/31 12:54
🔗Sumber:Foresight News